close
 

講座「2007-2008古典音樂的美感特徵」

 

2008-07-19 賴俊宏撰寫

    「古典音樂的美感特徵」系列是基金會成立以來第一套透過音樂的系統歸納方式來介紹音樂美學的講座。這是繼「西洋古典音樂史四十八講」(CD型態紀錄)之後劉岠渭老師與愛樂朋友們一同分享其豐厚研究積累的知性節目。

 

    十二個講題的內容可概分為兩大層面。一是音樂的定義。講述音樂藉著旋律、和聲、節奏及音階、調性、速度、力度等樂音的基礎元素如何被有意識的組合構成完整的段落從音符單元排列建構為具生命型式的篇章。第二個層次是音樂的這些構成特徵對人所引起的欣賞哲學。講述了音樂做為聲音的藝術所產生的情緒、色調、語態和織度、對比、風格等美學感觀。

 

「倫理」與「熱情」

 

    希臘文“Ethos”(「倫理」)“Pathos”(「熱情」), 被用以描述整個西方古典音樂的精神。它們被引申為代表古典的與浪漫的、理性的與感性的、和大眾的與私密的領域。這兩股力量以各種形態支配音樂的主體內涵代表大調與小調、光亮與晦暗、清晰與模糊、規範與偏離、均衡與躁動、古典精神與浪漫精神。自音樂的最基礎元素即含有此二力量以不同比例塑造其性格向外延伸形成曲風更向外擴大形成時代風格。

 

    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這三位大師的藝術成就音樂歷史上「古典風格」的極至。他們曲風互相影響從創作環境來看一位是宮廷作曲家一位是先為教廷服務後來成為自由作家貝多芬則是個完全獨立的創作者了。這是從中古世紀(Middle Ages)以來作曲家成為一門專職後的大轉變是故從他們的作品裡可以循跡發現美學觀點的演變典型。

 

    在海頓的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Hob. VIIb, No.2)慢板樂章起始主奏樂器(大提琴)奏完主題後樂隊也跟著哼唱了一遍這可類比為君主與人民的階級關係一呼百諾的對應象徵。貝多芬可就沒那麼乖順了。例如在第二首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Op.19)的迴旋曲樂章起始段落樂隊同樣跟隨反覆著獨奏鋼琴的主題然而在外觀上樂隊不再完全覆述鋼琴的古典式句型2-2-1-1-2(各句小節數)而是擴充變化尾句成2-2-1-1-8. 莫札特離開故鄉薩爾茲堡(Salzburg)在維也納的十年作品愈為精彩深化。如果將音樂作品中的古典精神與浪漫精神排在光譜的兩極則莫札特立於海頓和貝多芬之間; 另一位維也納大師—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就完全站在浪漫的世代這一端了聽聽這鋼琴細碎的呢喃1…於是浪漫之風就這樣吹拂了過來。

 

    藝術發展的原則在於本體的建立與本體的偏離兩者產生對比性的美感。偏離即是「變化」的過程。例如:調性的轉變;語態「起、承、轉、合」中的「轉」;前述古典式句型中間的短句;或是奏鳴曲式的發展部段落。「變化」是樂音流動的驅力是通往新的可能之道路也是粹練的過程。經過偏離之後若再回歸到本體則產生平衡安定的美感。就風格而言許多作曲家被定位為開創者許多是深化者許多則吸收新的元素走出既定模式而開創新時代風格如此的輪轉、交替。

 

「絕對音樂」與「標題音樂」

 

    就內容而言音樂所要表現的可劃歸為「絕對音樂」與「標題音樂」。探討的是「自律」(Autonom)與「他律」(Heteronom)的意涵。前者論究音樂本身純粹的美而後者觸及音樂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美感例如對大自然景物或是人文事物包括:文詞、繪畫、戲劇、歷史事件以及心境、情緒上的聯想。

 

    作曲家可能受到某個主體(Object)引發成為創作動機。以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Symphony No.5, Op.67)為例流傳的軼事和其動機音型指向一種標題—「命運」或「命運的敲門聲」。以音型特色來說自有其令人聯想玩味之處。當然即便可能涉及聲音的模仿過程作者也達到了由淺層的擬聲拓展到深層的哲理論證。再則此曲由高密度之動機音型發展組成這個過程與純粹音樂的意涵又甚為貼近是其「絕對音樂」的面相所在。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Symphony No.6 “Pastorale”, Op.68)來參照儘管此曲也具樂章間主題關連和密集動機音型發展現象(特別是第一樂章)不過憑藉顯見的景物擬聲來看不勞作者在總譜上的提示這是鮮活的描繪大自然—人與大自然的音樂。

 

    許多樂曲是否具標題意涵有時是模糊難辨的這主觀的牽涉到作者本身在創作時是否有設定描繪對象。就聆賞者而言「絕對音樂」和「標題音樂」可視為對樂曲中「音樂的純粹性」和「音樂的標題性」的感受。在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的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Op.19)慢板中儘管沒有標題卻也能表現出悵然的、無奈的標題感。雖是俄國人但這裡的音樂不受限於斯拉夫民族風格儘管沒有指示的描寫對象他卻超越了能夠局限他的標題表現了超越民族的情感。

 

曲例特色

 

    器樂與歌樂是發聲之主要媒介人聲的開發、運用形成了藝術歌曲以及歌劇等與詩文結合之藝術。老師在課程中所使用的曲例在器樂曲和聲樂曲的選擇也達到比例的均衡。除此之外在講述各專題所列舉的樂曲型態亦求多樣與含括性。例如在「特定節奏」中列舉的曲例2涵蓋了各時期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器樂、聲樂之作兼具管弦樂(含合奏)、室內樂(含獨奏)皆有。

 

    另外在介紹「時代風格」時以各當代奠定或發展成熟的樂曲型態為曲例直接切中核心且精鍊例如浪漫時期風格即以鋼琴個性小品(台中明德女中講座)和鋼琴協奏曲(台北YWCA講座)來解說。而絕妙好例出現於「音程」的曲例在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紐倫堡名歌手(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劇樂序曲主題裡幾秒的瞬間音樂好像在自我介紹般依序展示了跳進、級進上行、半音下行等特徵。在「對比」的解說曲例所舉—樂章內段落的對比使用了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管弦樂所做的第一首小夜曲(Serenade No.1, Op.11), 其小步舞曲樂章內的兩個主段落—Menuetto-Trio, 同時具有樂器使用(木管為主相對於弦樂)、節奏(斷音與連音)和調性(大調與小調)的截然對比這些樂曲有如大作曲家為我們所寫的現成音樂教材。

 

 

 

 

1 舒伯特:即興曲 Impromptus, Op.90 No.3

2 特定節奏模式曲例
韓德爾:小步舞曲 (選自「皇家煙火」組曲)

柴可夫斯基:阿拉伯舞曲 (選自「胡桃鉗」組曲)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第二樂章

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第一樂章

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莫札特:鋼琴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
「平安夜」

佛瑞:西西里舞曲

柴可夫斯基:號交響曲悲愴」,第二樂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coapocoorg 的頭像
    pocoapocoorg

    ~樂賞音樂基金會部落格~

    pocoapoco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