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樂友文章分享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聆賞古典音樂將近三十年
                                     張永青醫師

   回顧自己擴展曲目的歷程

   由信手拈來盡是天籟的全面天才莫札特入門

   很快就進入衝破黑暗迎向光明,十足雄性氣概的貝多芬

   之後隨著藝術歌曲走進舒伯特的陰柔世界

 

   隨著年歲增長

   終於才聽懂節奏跌宕的布拉姆斯那熱情澎湃的孤寂心靈

   或許在全心深入布拉姆斯作品扯心拉肺的世界後

   巴赫那純粹的對位成了我的救贖

   於是我就這樣成就了德奧正統作曲家的進化過程

 

   具備了3B2T (Bach, Beethoven, Brahms, Mozart, Schubert) 的基本功後

   我順理成章地聽懂了馬勒華格納

   也幾乎在同時發現了長期被我忽略了的布魯克納

   他那悠長的旋律模仿著管風琴的聲響

   擅長驅使銅管號角的能力

   足以與布拉姆斯及馬勒比肩

 

   聽不懂布魯克納的人粗鄙地批評他把同一首交響曲譜寫了九回

   其實布魯克納的九首交響曲是以不同的層次面向來歌詠偉大(Greatness)

   以我聆聽的經驗得出了布魯克納密碼 743895612

   建議大家用這個順序來親近布魯克納的九首交響曲(不合0號及00)

   不是從最著名的第4號"浪漫"開始

   而是我建議選擇的第7

   請各位樂友聆聽這部令人動容的偉大作品

   讓它帶領您進入布魯克納以音樂為宗教的虔誠世界 

 

*張醫師個人部落格(文章來源)

pocoapoco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團的靈魂人物就是指揮家。有如魔術師帶領一群精靈演奏者,創造出天籟般的美樂。

劉岠渭老師如聽眾的指揮家,用潛藏節奏的數字,精湛的語詞及豐富的肢體語言深入淺出般的引領樂迷,神遊於古典音樂浩瀚的世界,那麼的讓人著迷。

                                                        

                                                           聆聽者

pocoapoco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時蝴蝶無言以對,作曲家Puccni知道沒有任何一首詠嘆調能足以表達蝴蝶的心境,於是作曲家使用合唱團及無歌詞以哼唱旋律來詮釋---」;此時的合唱勝過任何千言萬語。

這就是歌劇,除了著名的詠歎調外,還有更多合唱曲、三重唱、四重唱---等精彩音樂隱藏於一部歌劇中,這些精彩的音樂是等待用「心」聽音樂的人去發掘,當我聽到這些非Aria之外的音樂時,內心是跟著旋律躍動,四重唱、五重唱,大家五味雜陳敘述各自心情時,有著恍然大悟的覺醒,原來作曲家是如此在表現音樂。

「歌劇」是用聽的,聽歌劇音樂是作曲家在器樂作品以外把「人聲」當器樂,是另一層表現音樂方式;這是在上過 劉老師「歌劇欣賞」後才有的體認;與大家共勉。                                                     

 

 

      ~愛樂人

 

 

pocoapoco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永青 撰寫


        在世界詩歌史上,海涅的抒情詩曾被舒伯特、舒曼、李斯特、孟德爾頌等作曲家,譜成動人的德文藝術歌曲
(Lied, 複數為Lieder),傳唱不絕。


回想我聆賞古典音樂的歷程,由於語文和詩意的限制,德文藝術歌曲以其三分鐘左右「一曲一世界」的高完成度藝術型式,一直在我古典音樂聆賞面上形成了一個難以突破的罩門,直到聆聽東德男高音許萊亞(Peter Schreier, b.1935) 以其無比清晰的咬字,在沙瓦利許的鋼琴伴奏音樂會中,清揚激越地吟唱出舒曼的『詩人之戀』(Dichterliebe, op. 48),深刻地觸動我的心靈,由此開啟了我欣賞德文藝術歌曲之門,也促成了我在數年後拜杜塞朵夫音樂院留學歸國的林 老師學習德文的因緣。


舒曼的聯篇歌曲『詩人之戀』(Dichterliebe, op. 48) 共包括16首聲樂作品,歌詞選自海涅的《抒情的間奏》的65首詩,它可說是舒曼的愛情日記。這組作品不僅是舒曼聲樂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藝術結構最完整的傑作。它描寫了一個詩人對真誠的愛情的嚮往以及失戀以後的痛苦。舒曼對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用音樂的手段著力挖掘詩歌的深刻感情,更細膩的表現原作的詩情畫意,使套曲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在這首套曲中,鋼琴和歌聲更緊密的揉在一起,有時鋼琴部分甚至超過歌唱部分,在許多歌曲的結尾部分,常用鋼琴發展出新的樂思,使歌曲的意境更上一層樓。


『詩人之戀』這麼偉大的聯篇歌曲,當然會有許多經典的演唱錄音傳世,除了引我入門的男高音許萊亞清越激昂的唱法外;由史上最偉大的藝術歌曲男中音費雪狄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 b.1925)在大師布蘭德爾(Brendel)鋼琴伴奏下演出的名盤,費雪狄斯考以其輕鬆自然的唱腔,中庸內斂地透露出雋永的浪漫情懷,更是無法超越的經典,我也因為極度崇拜費雪狄斯考,而竊以其名為我的部落格格址(dieskau-dieskau)


 


就在清亮昂揚的男高音許萊亞及自然雋永的男中音費雪狄斯考引領下,我幾乎聽遍了所有重要的德文藝術歌曲;直到今年年初,才在偶然的機會下,聽到男中音夸斯妥夫(Thomas Quasthoff, b.1959)的醇厚深情吟唱,本身為沙利竇邁(thalidomide) 造成之海豹肢(phocomelia)先天性畸型病患,四肢短小身高不及 100公分,卻擁有雄渾醇厚的音色,咬字方面或因齒齦結構小有漏風而不是十分清晰精準,但是那發自生命底蘊的深情吟唱,卻令我為之深深入迷......(詳見全圖文---)

pocoapoco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寫:吳姈潔
【前言】萊夏是確立「木管五重奏」形制,並將木管室內樂帶入輝煌年代的作曲家。他寫下二十四首木管五重奏,十九世紀前半期曾深受歡迎,但他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以致於今日整個音樂界仍對他感到陌生。在他創作一系列木管五重奏的作品之前,管樂室內樂尚未得到重視。當時萊夏結合了巴黎音樂院技藝超群的五位管樂教授,從他們身上探尋每種管樂技巧上與表情上有待發揮的可能性;嘗試結合這五種樂器在音色、音域上的融合與變化,並將他所學源自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紮實室內樂作曲法,應用在這二十四首木管五重奏之中,使這些作品具有嚴謹密實的架構、內容。在這二十四首作品中,創作手法以及風格上也都相當類似,兼具了聲部與聲部間平衡的同時也強調出炫技的光輝燦爛效果,各種表現手法被安置地井然有序,整個音樂因而顯現出變化中富於統一、繁複而清晰的特質。

  【樂曲解說】    

萊夏於1811-12年間完成作品八十八之二的《降E大調木管五重奏》,他在創作這首作品時已能掌握各種樂器的特質,讓它們發揮各自的特性,彼此交談或相互競奏。萊夏在他的《自述稿》中提到,他是在經過第一次嘗試的失敗之後,花了許多時間去研究這五種管樂器的特性,最後才找到他所要的效果。他充分地讓這五種樂器在低、中、高音域間自由奔馳,並做出種種技巧上或表情上的變化。而作品中不同主題層出不窮的展現,以及不同樂器交互呈現的炫技樂段,除了製造出熱鬧活潑的氣氛外,也證明萊夏成功地在這五種樂器之間建立了平衡感。

第一樂章:緩板—中庸快板  Lento-Allegro moderato

在這個具有慢板導奏的奏鳴曲式(sonata allegro form)樂章中,尚可感受到維也納的遺風,音樂顯得較為穩重、矜持。樂曲開始是一段揭幕式的音樂,接著才由巴松管的獨奏將樂曲帶入呈示部的演奏,而由第一主題發展出來的炫技樂段也為呈示部的音樂增添了豐富感。發展部的音樂則被注入了進行曲風,並由不同樂器交互對談的方式演奏著主題旋律。隨著音樂的前進,在接近結尾處則越發緊湊,令人隨之屏氣聆聽,樂曲就在這熱烈緊湊的氣氛下結束。

第二樂章:小步舞曲:快板 Menuetto: Allegro

在四樂章的奏鳴曲架構裡,小步舞曲通常被置於第三樂章,但也有與第二樂章對調的少數例外,而萊夏的這首小步舞曲就是一個例子。萊夏的小步舞曲多半具有詼諧曲般快速、活潑、緊湊的特質,他也經常在形式與手法上尋求新穎的方式,以脫離傳統小步舞曲太規則的呈現。不過在他這首早期的作品中,除了已具有他快速緊湊的特質之外,形式上還未見多大改變。這首小步舞曲的主段(Menuetto)較為長大,也保有小步舞曲原本之性格;中段(Trio)則較短小,並由低音聲部製造出較為緊湊的節奏形態,音樂最後按照慣例回到主段做結束,是一首形式標準的小步舞曲。

第三樂章:稍行板 優雅地  Poco Andante- Grazioso

此樂章以多段落的樂段構成,中間出現的兩段不同樂段,與以第一段音樂為主體的變奏樂段彼此連接起來。在各段的變化開展之間,每樣樂器輪番上陣,展現各自獨特的表情與技巧;各段變化的音樂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性格,也讓此樂章顯得格外豐富、多變。

第四樂章:終曲:快板  Finale: Allegro

萊夏在終樂章賦予了熱烈的生命力;主題的多樣化、炫技樂段的花俏艱難,再加上極快的演奏速度,使整個樂章具有光輝燦爛的效果。每個樂器如同好友之間融洽的對談,你來我往之際亦無太明顯的主屬之分,這種簡單、單純、亮麗的特性,正是受到巴黎室內樂風格之影響,而有別於維也納的繁複與多變,這樣的風格也成為萊夏在室內樂創作上的特色之一。全曲便在這種音樂語法自由以及充滿亮麗效果的氣氛下結束。



 

pocoapoco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寫:吳姈潔

【前言】
管風琴擁有雄偉宏大飽滿的音響,強弱變化幅度巨大、音色具多樣性,加上它的聲響威力足以和管弦樂團媲美、對抗,因而被喻為「樂器中的帝王」。管風琴一直以來是天主教最神聖的樂器,在做禮拜或望彌撒時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到了巴洛克晚期,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寫下多首管風琴協奏曲之後,管風琴逐漸邁向獨立器樂發展的面向,雖然到了巴赫(J. S. Bach)又再度提升管風琴在教會或教堂之地位,但他同時也將管風琴作為獨奏樂器的發展帶至顛峰。爾後仍有無數作曲家為此樂器創作,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樂曲解說】
                                                                

巴赫:《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BWV 565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Toccata con Fuga in d, BWV 565

巴赫的一生中,管風琴的創作幾乎是不間斷的,其生前的聲譽也可說是建立在管風琴之上,不僅擔任過教堂與宮廷禮拜堂的風琴師,當時更以技超群倫的即興演奏本領聞名於世。他以演奏生涯所獲得的經驗,以及對管風琴的熱愛與敏銳的感受性,驅使了卓越的創作天賦,寫下許多精彩絕倫的作品。巴赫早期曾受到弗雷斯科巴爾迪(Girolamo Frescobaldi)、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和布克斯泰烏德(Dietrich Buxtehude)等前輩大師的影響,之後將其各自的特色與傳統融合沉潛之後,再注入自身純熟內斂的風格,將管風琴推向一個藝術表現的境界。

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約創作於1708年之前,是現今巴赫所有的管風琴作品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作品中依稀可見布克斯泰烏德其壯麗、絢爛風格的影響。樂曲一開始雖以慢板(Adagio)展開,但隨即湧現出滔滔不絕的華麗聲響,連續地十六分音符三連音裝飾奏風格的音群堆砌與音階式的流暢表現,兩者共構一氣呵成,呈現出以炫耀技巧為素求的觸技曲特質,不僅充滿熱情,更富有強烈的戲劇性。隨後在三十二分音符下行的經過段之後,重現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狂風般的裝飾奏,不久即以完全的終止式結束觸技曲的部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三聲部賦格,主題由十六分音符的反覆音形構成(譜例1),第二、三聲部的答題也依序著進入。整體來說此首賦格並沒有用到什麼繁複的技巧,主要是以短音值的十六分音符與三十二分音符快速流動的表現方式呈現。曲末插入三十二分音符的宣敘調(Recitativo)樂段,接著經過極緩板(adagissimo)、急板(presto)、慢板(adagio)、甚快板(vivace)不同速度的切換之後,全曲在甚慢板(molto adagio)中悠然而止。

pocoapoco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